总结


  本书的目的是比较圣经中的拣选和神学所指的拣选。确实指出它们互不相符,在本质上有分歧,互相矛盾。我回忆在贝尔法斯特复活节会议中,讲员极力向会众声称自己相信神的拣选。事实上,我们都相信,因为这是圣经的真理。然而,我们不久便发觉那讲员所理解的拣选是基于奥古斯丁或加尔文的假设。当时许多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说法,没有发现圣经中的拣选与神学的教义大相径庭,这使我十分惊讶。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了鼓励读者们在圣经的亮光下试验这些道理。

  我们已看过神一切的旨意都集中在祂儿子身上。神所拣选的是祂的独生爱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那在祂里面的是在基督里蒙拣选。我们在祂的蒙拣选里一同有分。教会是神属天的拣选,在未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的,为着天上、属灵和永远的福分。拣选不关乎得救恩,而是得救后的福分和目的。拣选只关乎被赎的人,与不信的人无干。这是圣经中的拣选。

  在另一方面,神学所指的拣选就不同了。据神学所说,神按永远不变的定旨,拣选某些人得救,却弃绝其他人。这不符合圣经的观念来自希波的奥古斯丁。其后的改革派,以这个教义为正统教训,采用奥古斯丁的双重预定论,作为他们派系的基要学说。他们将这谬误加诸于圣经上,以一连串的推论性三段论法来发展出加尔文派五个要点。我们已清楚告知读者们,这三段论法逻辑技巧是来自阿里斯多德,并且对立定基督信仰的教训是一种不恰当的方法。我们呼吁读者查考圣经时,不加添,不删减。

  我们所得的结论是,加尔文派神学严重地误解圣经中的拣选和预定。直到如今,最大的影响是在于福音信息方面。在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主耶稣在殿中站起来,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七37)殿中可能拥挤着从以色列各处来的人,与及「在普天之下各国的人」。我们暂且认同加尔文的假设,神按永远不变的定旨,拣选人及命定了人的命运。若是这样,主的话对听众中被弃在拣选之外的人有什么意义呢?祂又向谁收回信心的恩赐呢?这种学说实在不可理喻。难道主呼召没有被拣选的人到祂那里得坏信心。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极错误的神学理论,改变了主的话,歪曲了福音中恩典的原素。有些人容忍这种矛盾,构想出并行线的说法来接受这种矛盾,说这些可见的矛盾到了永远就会消失。但我们重申,这些矛盾及抵触是由于人在圣经上加添神学谬论。我们若遵从圣经,矛盾是不存在的。我们同意安德逊爵士的劝喻,在本书开头已提及过,将圣经中的拣选与奥古斯丁的教训清楚划分。

  许多基督徒毫不怀疑地接受了「拣选」是指神拣选罪人得生命这个观念。有些人已被困在加尔文和阿米尼之间的学说中,好像没有选择的余地似的。要知道,圣经中的拣选与拯救罪人无关,它是指得救后圣徒们在基督里所得的福分。

  忧愁的是,一些很好的基督徒常说拣选是一个家庭秘密。但这说法暗藏了加尔文的思维。如果我们相信奥古斯丁论拣选的教训,即是有些人从福音中早已被弃绝,我们当然会持守这个秘密,不让罪人知道。但拣选不是一个家庭秘密—— 而是一个家庭真理。它不会比「成圣」或「得荣耀」更隐秘。它们都是给信徒们的真理,因此不是什么秘密。

  当我被问及是否相信神的拣选时,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为了避免问者与我之间有任何误解,我会连忙说,我相信圣经中的拣选,不是神学所指的拣选。圣经中的拣选在福音信息上没有限制或偏见。福音是向各处各人的真诚邀请。救恩属乎主,若有人按人的逻辑将它限制,这人便有祸了。圣灵作工,使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救恩完全是神的工作,在福音上没有限制;相反,它使荣耀的福音真理得着释放。任何人皆可成为蒙怜悯的器皿(罗九23),基督的羊(约十9),父所赐的人(约六37),相信祂的人(约十七20),荣耀地成为神的选民(多一1)。

  神有自主权,因着各各他,祂可以随自己所喜悦的拯救人。福音正要说出祂乐意拯救凡相信的人。

  愿我们放下神学的包袱,用双手紧握这个真理,知道其中不会吹无定的号声。保罗吩咐提摩太要为万人祈求,因为神愿意万人得救,也因为人子耶稣基督舍了自己,作万人的赎价(提前二1-6)。

  谁敢给圣灵所作的加上限制呢?谁要限制神广大无边的爱呢?或像陶泥主宰窑匠,谁要限制基督之死的丰足呢?我们以伟大的福音真理来总结这个讨论,这福音从慈爱、满有恩典及照自己意旨行事的神流露出来,祂向一切失丧和败坏的罪人说: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约三16-17)


上章 目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