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第十四章 注释


  14:1-2. 杀害耶稣的阴谋

  「除酵节」:见太26:17注。
  「当节 ...生乱」:逾越节之前一两周,外处来的朝圣者纷纷涌至耶路撒冷(见申16:16),群情兴奋,易受煽动。(参约12:12-13, 18)



  14:3-9. 耶稣在伯大尼受膏

  (参考:有罪女人以香膏抹主)

  3. 筵席日期、妇人身分,见太26:6-13注。
  「哪哒香膏」:是从印度名叫哪哒的植物提炼出来的名贵香油。古时最上乘的香油是用玉瓶盛载。

  4. 「有几个人」:尤其是加略人犹大(见约12:4)。

  5. 「三十多两银子」:原文为三百得拿利,约等于工人一年的薪酬。

  6-8. 参太26:12注;约12:7注。



  14:10-11. 犹大出卖耶稣


  这事与上段的关系,见约12:4-6。



  14:12-16. 预备逾越节的晚餐


  13. 「两个门徒」:即彼得和约翰(见路22:8)。
  「人」:见路22:10注。



  14:17-26. 逾越节的晚餐



  17-21. 耶稣预言犹大出卖祂


  17. 「晚上」:逾越节的晚餐是从晚上开始至深夜(平常犹太人吃晚餐的时间是在黄昏),晚餐中各项目的意义和次序,见附加资料及补论:「犹太人逾越节晚餐的程序」。

  20. 详情见约13:23-27及注。
  「蘸手在盘子里」:见附加资料及补论:「犹太人逾越节晚餐的程序」。



  22-26. 设立主餐(圣餐)


  为饼和杯祝谢:见太26:26-30注;路22:19-20注。

  24. 「立约的血」:见路22:19-20注。

  25. 「直到...日子」、

  26. 「唱了诗」:见太26:29, 30注。



  14:27-31. 预言彼得不认主


  27. 「我要...分散了」:引自亚13:7。预言的应验,见下文50。

  30. 「鸡叫」:见路22:34注。



  思想问题(第14章上)


  1. 耶稣为什么觉得那女人所作的是一件「美事」?我们的事奉要怎样才能蒙神悦纳呢?

  2. 其他人对那女人的批评有没有根据呢?(参4-5)耶稣是反对他们行善吗?从这件事思想「爱神」及「爱人」这两大诫命二者之关系。

  3. 比较犹大的决定和那女人所作的事,这两件事的背后,表明他们二人的价值观念有什么不同之处?(参约12:4-6)基督徒对事物的价值观,如何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试检讨你的价值观念。

  4. 本章21节对神的预定和人的责任有何提示?



  14:32-42. 在客西马尼祷告


  32. 「客西马尼」:见太26:36注。

  33-34. 「惊恐...要死」:见约12:27-28注。

  35. 「那时候」:见约2:4注。

  36. 「阿爸」:是犹太小孩对父亲的亲昵称呼。在祷告中对神采用这称谓,是耶稣首创的(参串29)。
  「这杯」:见可10:38注。
  「然而...你的意思」:见太26:39注。

  38. 「你们心灵」:原文单作「灵」、可能指神的灵。(参诗51:12)



  14:43-52. 耶稣被捕


  43. 「许多人」:包括一队士兵和法利赛人的差役。(见约18:3及注)

  44. 「亲嘴」:见太26:48注。

  47. 「有一个」:即西门彼得。
  「大祭司的仆人」:名叫马勒古(见约18:10)。这事的结果,见路22:51。耶稣对彼得此举的评语,见太26:52-54。

  51. 教会传统上认为这人就是本福音书的作者约翰马可。麻布外衣是富人的衣着。



  思想问题(第14章中)


  1. 主耶稣设立圣餐的意义是什么?参林前11:23-26。我们守圣餐时须怎样行才不会忘记这圣礼的意义呢?参林11:27-29。

  2. 监于彼得的经历,我们对可能面对的试探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你相信彼得所许下的诺言(31)是出自真心吗?他为作么不成功呢?

  3. 留意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原因及态度。参32-36节。主的榜样有否加增你对祷告的认识?参来5:7-9。



  14:53-65. 耶稣在公会受审



  54. 详情见约18:15-16。

  58. 「我要...所造的」:见约2:19-21注。

  61. 「当称颂者」:指神。

  62. 耶稣的回答,见太26:64注。

  63. 「撕开衣服」、
  64. 「僭妄」、「该死」:见太26:65注。

  65. 「吐唾沫」、动手打:表示厌恶、弃绝(申25:9;赛50:6)。
  「说预言」:即在蒙上眼睛时说出是被谁打(见路22:64)。



  思想问题(第14章下)


  1. 门徒为什么不能与主一同警醒呢?试列出你祷告生活的障碍,并思想改善之法。

  2. 犹大以「亲嘴为记」,出卖耶稣;我们与人交往,曾否做出表里不一致的行动,出卖别人呢?

  3. 祭司长和全公会要「找见证控告祂...却寻不着」。从这方面入手,思想主耶稣的为人。参来4:15。

  4. 从主的被出卖,客西马尼的经历及门徒的背弃,思想与基督一同受苦的意义。参腓3:10及西1:24。

  5. 从彼得与其他人的对话中找出他三次不认主的原因。你有同样的遭遇吗?我们怎能胜过软弱呢?

  6. 彼得与犹大同样对主不忠,试比较二人不忠的异同。为什么彼得日后还能被主使用而犹大的下场如此悲惨呢?



  14:66-72. 彼得三次不认主


  66. 「在下边院子里」从上文54节看来,彼得不认主的事与公会对耶稣的审讯同时发生。
  「大祭司的一个使女」:按约18:17的记载,这使女是看门的。

  68. 按拉比的律法,彼得的话相等于正式的否认。
  「到了前院」:为要避免再遭人盘问。

  69. 这次,除了那使女之外,还有其他人认出彼得的身份。(见太26:71;路22:58)。

  70. 「你是加利利人」:加利利的犹太人操独特的口音。(见太26:73)

  72. 「鸡叫了第二遍」:两次相距约一小时(参路22:59)。
  「彼得想起」:路22:61更说当时耶稣转过身来看彼得。
  「鸡叫两遍」:只有马可记载耶稣预言这细节。


上章 目录 下章